第369章:来自文人的反抗_大明皇长孙:朱棣送我上皇位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369章:来自文人的反抗

第(1/3)页

  文臣们也没闲着。

  严格来说,这是他们最好的机会。

  因为大量的锦衣卫,都去了孝陵,京师对于百官的监察自然要松懈许多。

  文臣,他们最初的身份,就是文人。

  每一个文臣,从来就没有脱离过文人的圈子。

  虽然正旦才过初三,但实际上很多灯谜早已经开始了。

  接着文人聚会的名义,很多宗族之间,开始聚集在一起。

  “太孙殿下如何敢与天下文人作对,难道他就不知道,这天下的治理,只有我们才你能做吗。”

  “没有文人的帮衬,这天下要烂成什么样子,税赋谁来收?百姓谁来治理?”

  一个名不经传的老头,喝下一杯酒,打开了话题。

  这老头在大明或许名声不显,但在地方上,可是族长级别的人物。

  宗族的族长,尤其是大姓,哪怕是正五品的官员都要忌惮许多,谁知道后面有什么错综复杂的关系。

  某后院中,大概有二十多人。

  前院更是有歌舞丝竹之声传来,很是沸腾热闹。

  能到这后院来的,每一個简单人物。

  像这样的聚首,一般很难,只有过年才会有这样的盛况。

  而正五品往上的官员,是不会参加这样的文人的聚会的。

  这并不是因为身份,而是一种保护的安排。

  能够在京师抵达正五品往上的官职,其中可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就能达到的,更多是大量的人脉资源的堆积。

  像是现在的吏部尚书詹徽,仕途可谓是一帆顺水,平步青云。

  看似是朱元璋的提携和爱护,但暗中,多少詹家族人,付出了巨大心血。

  稍微一点点的瑕疵,都会有人自愿背锅。

  涨名声的好事,定会落在詹徽头上,坏事就一点关系没有。

  还有宗族花费大量钱财,帮忙宣传名声。

  加上詹徽本身的能力,才会升得如此之快。

  而作为吏部尚书,给予宗族的反馈,自然是非常之大的。

  这就是人情往来。

  纵观古今,谁也不能避免。

  詹徽只是一个代表,其他的或许没有詹徽这般高的官职,但每一个,都用了大量的宗族资源。

  能够爬到高位,不能让他们有任何的闪失。

  所以这样的聚会,不能有超过五品官职往上的官员参与。

  就算出事,也牵扯不到他们的身上。

  大明如今的连坐,族灭,也是基于此。

  现在大家讨论的问题,便就是因为刘三吾那封广泛传开的书信。

  那封书信,极为清晰的点明了现在的局势,这才让多数有身份地位的文人,开始商讨对策。

  把握的时日,也是皇室孝陵祭奠的这天。

  “太孙殿下,这是要挖大家的根,此事坚决不能进行下去。”

  另一文人,坦言开口道。

  一名看上去有些干瘦的老头,此刻站了出来。

  看到这老头,场面上顿时就安静了许多。

  因为他是江南郑家代表人。

  虽不是族长,但也是族老级别。

  江南郑家是什么概念?

  那是洪武十八年,朱元璋御赐的‘江南第一家’。

  “一门尚义,九世同居”。

  郑氏家族从南宋开始同居,到明初已经几百年没有分家,几千人同财共食,和睦相处。

  当时,郑氏义门的孝义闻名天下,为了表彰义门代代相传的孝义家风,朱元璋在洪武十八年亲赐“江南第一家”予以旌表。

  郑氏从南宋开始不论风云如何变幻,不论是战争乱世还是太平盛世,他们总是始终如一,家族的日子还是过得有条不紊。

  不论谁当权,他们都按照自己的规则,治理好家族事务,处理好跟邻里关系。

  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起着忠节义孝的表率作用。所以在宋元明三朝都受到朝廷的旌表。

  这是一个,从南宋就开始存在的世家。

  可以说是仅存的千年世家了,在江南,甚至说整个文人圈子里,那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。

  在蒙元清洗下,还能存活的大世家,其中生存之道,极为精深。

  可在遇到这个学堂问题的时候,他们还是参与了进来。

  在很多人眼中,看似不以为意的学堂问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02sw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